【文化中國行】
“囡囡快看,這定勝糕的模子,現(xiàn)在都難見著咯!”“這是暖鍋呀,我們蘇州人自己的火鍋。”6月28日一大早,經(jīng)過為期一年的建筑修繕與展陳升級,位于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東側(cè)古宅內(nèi)的蘇州民俗博物館煥新開放,前來參觀的市民游客絡(luò)繹不絕。
蘇州民俗博物館始建于1986年,是我國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為核心的專題博物館,集中展示了吳地都市民俗文化。2006年,蘇州民俗博物館整體并入蘇州博物館體系,實行免預約開放。因毗鄰獅子林、拙政園等景點,“小而精”的民俗館成了不少游客旅途的“意外之喜”。然而,隨著時光流逝,民俗館展品匱乏、展覽方式陳舊等問題凸顯。
如何將民俗文化“實體化”?改造升級后的民俗館將珍貴文物與活態(tài)民俗巧妙融合,全新的常設(shè)展覽以“賞四季”“饗三餐”“禮一生”三大主題軸線,系統(tǒng)梳理并呈現(xiàn)蘇州豐厚的民俗文化積淀。
“‘五路財神出巡儀仗’的小擺設(shè)其實是蘇州博物館本館的一個基本陳列,它特別能代表蘇州財神出街的民俗文化,我們就把這件展品放到了民俗館。”蘇州博物館黨政辦公室主任、蘇州民俗博物館內(nèi)容策劃許潔舉例說,這組陳列擺設(shè)集中體現(xiàn)了泥塑、彩漆、木雕、刺繡等工藝,整體布局暗合吳地歲時風俗志《清嘉錄》中所載的“金鑼爆竹,牲醴畢陳”的迎神儀軌,反映了吳地百姓對“五路通達,財聚八方”的美好祈愿。
步入民俗博物館展廳,還能聽到不同的蘇州話童謠,聽覺成了喚醒民俗記憶的鑰匙。“每個展廳都使用了蘇州話童謠做背景音,童謠內(nèi)容和三個展廳的主題相契合。”許潔說,傳承下來的一首首童謠就是蘇州民俗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最好見證。
“為了讓外地游客把蘇州民俗文化‘帶回家’,我們特意設(shè)計了包括菱角、芡實、茭白等在內(nèi)的‘水八仙’毛絨文創(chuàng),還有以蘇式花磚、糖粥、龍舟燈彩等為元素的冰箱貼。”蘇州博物館文化創(chuàng)意部主任蔣菡介紹,博物館還在二層打造了文化體驗空間,提供熏豆茶、清茶等充滿蘇式特色的飲品,讓大家感受舌尖上的蘇州味道。
“民俗是江南文化的‘活字典’,承載著最生動、最接地氣的城市文化記憶,希望大家能在民俗博物館里讀懂江南生活。”蘇州博物館相關(guān)負責人表示。
(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朱張蕊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