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孩在被“趕”下車時,還不忘說了聲“謝謝叔叔”。這是為何?據報道:近日,天津12歲男孩和朋友在暴雨中通過網約車平臺打車回家,司機接單后未在軟件上點擊“接到乘客”,僅行駛兩三分鐘便以“下一單要超時”為由,把沒帶雨具的他們放至路邊,不僅要求他們取消訂單重新打車,還說是“免費帶了你們一段”,甚至讓支付了4元的取消訂單費用。男孩和朋友沒帶傘,在暴雨中淋了半小時才打到車,回家時渾身已經完全濕透。
一聲“謝謝叔叔”和網約車司機的冷漠,形成鮮明對比,猶如一記重拳叩擊心靈、引人深省。在暴雨中故意拒載卻不主動取消行程事件的背后,往小說是司機“孩子上車不點‘接到乘客’、因故取消訂單”等職業(yè)行為上的違規(guī);往大說則是網約車司機道德層面的失德失范,所暴露出的是人性的冷漠。同時要看到,未點“接到乘客”既可逃避責任,又能將損失轉嫁給乘客,還是網約車行業(yè)日常管理規(guī)則的漏洞。
男孩那句真誠的“謝謝叔叔”,不知刺痛多少人的心,引發(fā)公眾憤慨。網約車平臺回應稱,“已經核實到司機確因故取消訂單的操作,按照規(guī)則對其賬號處以封禁處罰,實際乘車人為未成年人,司機在接單過程中,缺乏應有的關懷和基礎的保障,取消訂單后也未向平臺報備,平臺深表歉意。”雖處以封禁處罰,但對于問題有沒有根治,人們不禁會追問:這個平臺封禁能否到另一個平臺重操舊業(yè)?網約車司機的個人素養(yǎng)是否有一個明確的基本評判標準?未成年人獨自乘車,遇到這類情況,能否有較好的保護措施或者預防手段?所有這些,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與思考。不僅要從源頭上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(fā)生,更要努力填平暴雨沖刷出的信任“溝壑”,切實做到多管齊下,深挖根源、解決問題。
“封禁”只是一個起點,對于整個行業(yè)來說,要做的努力還有許多。作為網約車平臺,需提高投訴響應的時效性,不能當“事后諸葛亮”,等到事件被曝光、被關注,才作出正面回應,要第一時間作出科學評判,封禁司機賬號之余,積極配合家長的維權行動。同時應在技術上不斷研究保護未成年人乘車權益的有效手段,通過增設未成年人“安全鎖”、發(fā)布未成年人乘車“安全提示”“行為規(guī)范”等方法,當行程出現異常時自動觸發(fā)平臺介入,真正讓未成年人安全乘車得到有效保障。
針對網約車司機可通過未點擊“接到乘客”來逃避拒載責任的情況,平臺要實時監(jiān)測行車全過程,盡力堵塞規(guī)則漏洞。應研究建立行業(yè)黑名單,制定細則,聯(lián)動全平臺、全行業(yè)禁入違規(guī)司機,讓其違規(guī)有代價、受約束。同時大力推進行業(yè)共治,平臺在原有基礎上應不斷優(yōu)化派單邏輯,將惡性甩客行為納入失信行為,進行聯(lián)合懲戒等。
當然,只有網約車平臺努力還不夠。廣大網約車司機要始終嚴格要求自己,遵規(guī)守紀,不斷提高職業(yè)素養(yǎng),做有愛心、有溫度的司機。廣大家長在對未成年人的日常教育中,應及時指導孩子獨自乘車時的注意事項,認真核對司機信息,拒絕未到目的地提前下車的要求,如遇侵權行為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,為孩子安全、健康成長保駕護航。
一聲“謝謝叔叔”里,有男孩的禮貌與善良,千萬莫讓這份“善意”寒了少年心。這警醒我們:在憤慨之后、深思之余,一定要謹防類似事件再次發(fā)生。未成年人保護沒有終點,只有法律保護、行業(yè)支撐與社會力量都不缺位并形成合力,才能守護好孩子的信任,保護好孩子的善良,讓孩子帶著這份信任好好長大成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