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三十而立”,到“四十不惑”,對人民日報海外版來說,過去十年是開創(chuàng)發(fā)展新階段的十年!
2015年5月,習近平總書記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(chuàng)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,對海外版提出“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、易于理解的語言,講述好中國故事,傳播好中國聲音,努力成為增信釋疑、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”的殷切期望。
而立之年,“立”心“立”命,從“心”出發(fā)。
十年里,海外版記錄著中國發(fā)展的前行腳步,也記錄著中國人民向著美好生活努力奔跑的身影。這些生動鮮活的報道,走進倫敦中文學校的課堂,走入里約熱內盧華僑的書房,走進內羅畢漢學家的視野,走入多倫多留學生的心田……世人眼中的中國,更可信、更可愛、更可敬。
十年里,海外版講述著中國與世界的雙向奔赴,也講述著中國在動蕩世界中的挺膺擔當。這些濃縮著“大國的樣子”的故事,來自上海進博會的展臺,來自北京冬奧會的賽場,來自印尼雅萬高鐵的車廂,來自秘魯錢凱港的碼頭……世界舞臺上的中國,更具國際影響力、創(chuàng)新引領力、道義感召力。
不惑之年的海外版,何以“不惑”?根本就在于始終循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奮力前行。過去十年,中國故事本身就更加精彩、更加豐富,中國聲音本身就更有底氣、更加大氣!中國故事的講述者越來越多元,中國故事的講法越來越多樣,中國故事在世界上越來越受歡迎。
人民日報海外版,以“海”為名,向“海”而生。我們講述的每一個中國故事,如涓滴、似激流,匯入江河、匯成大海。
(一)
講述中國故事,要持之以恒。久久為功,方可滴水穿石。
海水雕琢礁石,有驚濤拍岸的激蕩,更有千萬次潮汐的擁抱。實踐在發(fā)展,話語也要跟進。這十年,中國式現代化圖景波瀾壯闊,人民日報海外版始終筆墨相隨。
始終聚焦核心,解讀中國奇跡的制度密碼,闡釋中國之治的深層邏輯。
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、行穩(wěn)致遠,關鍵有掌舵者、領航人。十年來,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,通過海外版讀懂中國,讀懂中國共產黨,汲取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,感受習近平主席的大黨大國領袖風范。
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,中國奇跡讓世界驚嘆。海外版編著《習近平扶貧故事》一書,一條貫穿數十年的扶貧思想脈絡清晰可見。該書英文版編輯、漢學家格雷格·瓊斯感慨:“中國脫貧實踐不僅啟示發(fā)展中國家,對發(fā)達國家改善民生也有借鑒意義。”
元首外交一路引領,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闊步前行。針灸銅人、景泰藍賞瓶、8號球衣……“習主席的國禮故事”英文短視頻里,中國理念更具象了,中外交往更生動了。“元首外交 大國風范”系列報道中,既有習近平主席促成中企救活塞爾維亞百年鋼廠的故事,也有中法兩國領導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。海外網友感嘆:“這就是大國外交的樣子!”
始終緊扣時代,講述中國與世界的新互動,展現傳統(tǒng)與現代的新交融。
十年來,海外版堅持把鏡頭筆觸對準大時代中的普通人,向世界講述他們平凡而偉大的故事:中國援外醫(yī)生非洲收徒,為當地留下一支“帶不走的醫(yī)療隊”;塔吉克族姑娘走出大山成為列車員,改變家庭命運;阿拉伯小伙在義烏置業(yè)成家,實現人生夢想……海外版記者堅信:“大海里沒有無名之輩!每個人都是時代的英雄!”
英國教師吳允紅將海外版剪報裝訂成冊,用作中文教材。她有許多學生向海外版投稿,用真誠筆觸書寫對中華文化的向往。從敦煌壁畫到網絡文學,從非遺藝術到電子游戲,海外版既展現《詩經》《楚辭》的厚重,也講述“小而美”的當代故事。有僑胞說:“這份報紙里,裝著我們的文化基因。”也有外國讀者說:“中國文化讓我著迷。”
始終立足中國,從全球視角描繪中國印象,在國際輿論場闡明中國主張。
中國發(fā)展日新月異,駐華使節(jié)是“最前排的見證者”。十年間,160多位駐華使節(jié)在海外版分享自己的中國觀察:毛里求斯大使王純萬驚嘆貴州“縣縣通高速”的奇跡,多米尼克大使馬丁·查爾斯感動于寧德“弱鳥先飛”的蝶變,愛騎自行車的丹麥大使孔墨客發(fā)現北京的電動汽車越來越多……跟隨他們的講述,世界看見更真實、立體、全面的中國,中國經驗、中國理念“飛入全球百姓家”。
國際形勢風云變幻,國際輿論場需要響亮的中國聲音。面對雜音紛擾,海外版旗幟鮮明,敢于亮劍。中美貿易戰(zhàn),一篇題為《來,聽聽美國業(yè)界的聲音》的獨家報道,成為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”的有力反詰;香港修例風波濁浪翻涌,海外版55篇言論鳴響正義鐘聲;針對所謂“繁榮見頂論”、中國新能源“產能過剩論”,“望海樓”“俠客島”“觀象臺”等一批品牌欄目鑄起輿論反制方陣,發(fā)出激濁揚清的正音。
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風雨無阻的記錄、鍥而不舍的講述,繪成中國故事的全景與長卷。無數人因為這些記錄、這些講述,認識中國,走進中國,投資中國,愛上中國。
(二)
講述中國故事,要用心用情。春風化雨,才能潤物無聲。
今天,全球6000萬華僑華人、800萬中國留學生和7000萬學中文的外籍人士都是人民日報海外版服務對象。他們的面孔很多樣,思想很多元,唯有平等對話、將心比心,方能激活文字里面的力量,喚醒畫面背后的情感。
跨越地域,講述共情的故事——
第二屆上海進博會上,馬耳他政要阿貝拉一句“許多家庭加裝了空調”,被海外版記者敏銳捕捉。原來,馬耳他長期電價昂貴,歐盟中排前三,一些居民用電困難。隨著中企走進馬耳他,當地電價下降了約兩成,工商業(yè)發(fā)展也隨之興旺。
收成能賣個好價錢,是天下農人的共同心愿,泰國果園主猜瓦也不例外。受益于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他的榴蓮賣到了中國。海外版記者跨越3國,接力報道泰國榴蓮北上中國的“萬里旅程”,中文、英文、泰文同步落地,引起熱議??吹綀蟮篮蟮牟峦吆荛_心,他說自己還沒去過中國,“想去”。
創(chuàng)新敘事,尋求共通的表達——
繪畫,是世界共通的語言;AI,是全球共同的話題。當繪畫遇上AI,便化為了人文交流、民心相通的橋梁。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和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的“云游故宮·凡爾賽宮”AI繪畫大賽中,中法混血男孩羅雨果的《琴韻春風 夢回古都》,從76國選手的近4000幅作品中脫穎而出,摘得一等獎。紅墻黃瓦,春花爛漫,一名小男孩身著一襲藍色漢服,坐在故宮石階上撫弄古琴。羅雨果說,他把夢想畫了下來,希望有一天來中國尋覓知音。
音樂,能連接人心。10歲跟隨父母來北京生活的美國姑娘“唐伯虎”,嘗試翻譯中國歌曲,將“中國風”帶到世界舞臺;韓國音樂家李旻娜全家移居北京,加入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奏黑管,在這里獲得職業(yè)成長;捷克女孩姿娜在中國開拓演藝事業(yè)十多年,將小提琴技法融入二胡演奏,東西融合讓人耳目一新……海外版上的這群文藝圈“洋面孔”,扎根中國大地,連接世界與中國。
真情溝通,找到共鳴的價值——
埃塞俄比亞大學畢業(yè)生阿瑪蕾沒想到,通過“學習小組海外云課堂”,聽到了埃塞前國務部長西姆的線上直播課。西姆結合在華留學經歷和埃塞本土國情,把“跟中國學什么”講得深入淺出。阿瑪蕾說:“大家都很渴望了解中國的成功經驗,尤其有自己的‘老鄉(xiāng)’講,更親切,更可信。”
塞內加爾商人蘇拉,在義烏做生意,學得一口流利的中文。在他的辦公室里,懸掛著一幅書法作品:山高人為峰。蘇拉說:“我相信這句中國話的道理。事在人為,人比山高。”
許多外國朋友在海外版上發(fā)表自己的觀點??夏醽唭攘_畢大學國際經濟學學者伊基亞拉說,中國的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尤其是非洲、亞洲等地區(qū)發(fā)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;哥倫比亞對外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卡斯特里利翁·克里根認為,隨著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,與中國的合作對拉美國家尤為重要;土耳其實業(yè)銀行金融分析師桑特·馬努基揚表示,美國貿易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,正在削弱其與貿易伙伴的關系,加劇國際市場動蕩……
環(huán)球同此涼熱,合作共贏是真道理。個別國家大搞“脫鉤斷鏈”“小院高墻”,而“沖突對抗沒有贏家,和平合作沒有輸家”的中國主張贏得世界廣泛贊譽。
講述“走心”,才會“交心”。中國故事、中國聲音如和風細雨,讓中國經驗、中國理念在世界各地扎根、萌芽、開花。
(三)
講述中國故事,要匯智聚力。萬流奔涌,必將海闊天空。
十年來,人民日報海外版做海外讀者可靠的信源、真誠的朋友,搭建橋梁、拉緊紐帶,努力讓新聞更加好讀可感,讓信息傳得更快更遠——
我們有風雨無阻的“信差”。當太陽隨地球自轉依次躍出地平線,海外版在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投遞次第展開。每周一至周六,精心編印的海外版,都會跨越山海、穿越人海,如約來到讀者身旁。凌晨,海外版的發(fā)行員們便開始操持印刷事宜,印出后,郵局再分送到大中小學、圖書館、華人商店等地方。這些事,平凡但重要,很多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。
我們有志同道合的伙伴。如今,眾多海外華媒與海外版結為伙伴,合力在世界各地傳播中國聲音;海外網先后在法國、美國、澳大利亞、日本、德國等國家建立海外融媒體中心和海外推廣中心;內容分發(fā)平臺“海聚”,每天將優(yōu)質內容推薦給全球華文媒體。2024年,一篇題為《Unique winter desert tours in Ningxia》的報道登上了美國洛杉磯的報紙,該文是海外版報道《“冬天的沙漠也好玩!”》的英文版。沙海大漠,群星萬點,“星星的故鄉(xiāng)”寧夏沙坡頭美到了大洋彼岸。
我們有共建共享的平臺。海外華文新媒體論壇已成功舉辦5屆,為全球華文媒體搭建交流平臺;全球華人生活短視頻大賽持續(xù)升溫,英國小哥探訪天安門國旗護衛(wèi)隊、伊拉克甜妹青睞的中國漢服成為網絡“爆款”;海外青年“尋年”活動吸引40余個國家和地區(qū)百萬件投稿;海外網的望海大廳,時常迎來各國朋友……從“自己說”到“大家說”,全球各界友好人士在這里發(fā)聲,為開放的中國點贊,為真誠的友誼喝彩,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祈愿。
我們有心心相印的受眾。2024年11月8日,記者節(jié)。海外版“學習小組”“俠客島”新媒體團隊接過了第3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兩座獎杯。兩個新媒體品牌的粉絲量從十年前的百萬級增長到如今的2200萬,“組員”“島友”每天都在朋友圈和評論區(qū)展示自己的精彩。今年4月,海外版記者在柬埔寨見到一位當地第四代華裔。他展示了親屬幾十年前寫給外公的一封家書,家書中自豪地提到海外版對家鄉(xiāng)新貌的介紹。如今,這封“家書”穿越時空、歷久彌新。
十年奮楫揚帆,人民日報海外版探索媒體融合發(fā)展,讓中國故事的展現形態(tài)更加豐富。正如每滴水都會匯流至江海,滲透進土地,孕育出生命,每個精彩的故事,也通過文字、圖片、視頻的呈現,觸達人們手中的媒體終端,又經由分享、轉發(fā)、交談,帶來心靈碰撞與情感共鳴。
駛向未來,人民日報海外版將積極擁抱主流媒體系統(tǒng)性變革,更加堅定航向、行穩(wěn)致遠。媒介形態(tài)總有變遷,但增信釋疑、凝心聚力的初心使命始終如一,海外版愿攜手廣大讀者,在國際輿論場的海洋中不斷揚起先行先試的帆,劃出敢闖敢干的槳,憑人心穿越人海,用星火點亮星河——
中國發(fā)展浪潮愈發(fā)澎湃;
中國故事必將更加精彩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