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劉詩利,家住河南濮陽,農(nóng)忙時在家種地,不忙的時候,進城打工賺點錢。前些天收完麥子,我就到了北京,在馬駒橋附近找活兒干。早上5點多,活兒多一些,7點以后,就不好找了。綁鋼筋、打混凝土、砌墻、打地面,這些活兒我都干。沒活兒或者下了工,我就到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看看書。每次翻開書,都有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,一次待上七八個小時,感覺不賴!
沒想到,我在北京圖書大廈聽陳行甲新書分享會的視頻火了。以前聽說過陳行甲老師,現(xiàn)場看到海報,我就過去了。結(jié)果被編輯拍下視頻,上傳到網(wǎng)上,陳行甲老師現(xiàn)場還送給我他的簽名書。我很興奮,也覺得幸運。
其實,我好多年前就去過北京的書店。2005年左右,第一次去北京,跟著一個老鄉(xiāng)做地鐵工程。沒活兒的時候,我在路邊買了張地圖,看著看著,想起來以前讀過一篇文章,說北京圖書大廈的書多、環(huán)境好,就想著去看看。倒了幾趟公交,到了大廈,一走進去,真是和文章里寫的差不多嘞,不孬!比我見過的書店大多了,好幾層,各種書都有。在大廈里,我問一個買書人:“北京還有啥書店?”他說還有王府井書店、中關(guān)村圖書大廈。后來,我又去“打卡”這兩個地方,怪得勁。
為啥去“打卡”?我愛看書。四年級的時候,村小張老師跟我們講:“‘深水養(yǎng)大魚’。寫文章就像養(yǎng)魚,你們要多讀書,寫作文才容易用上。”這句話我印象很深。后來,他還給我們訂了《中國少年報》,班上同學都盼著看,這可能是我對讀書最早的興趣。
我爹給我在集上買過兩本書,內(nèi)容到現(xiàn)在我都記得很清楚。一本是《雷鋒的故事》。雷鋒去報名當兵,人家說他體重不夠,他說“我還沒吃飯呢”,讓人家等一會兒再稱,還有他開車的故事、幫助老百姓的故事。另一本是《動腦筋爺爺》,里面有各種生活里的問題,比如一個小孩問爺爺,同樣周長的管子,是圓的吸得快還是方的吸得快呀?爺爺回答是圓的,因為橫截面大。
初中畢業(yè)后,因為村小缺人手,我就去當了代課老師。200多個學生、5個班,語文、數(shù)學、自然、品德、體育,這些課我都教過。那時,第一節(jié)課都是閱讀,我?guī)е鴮W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,幫他們培養(yǎng)讀書的興趣。再后來,家里有了小孩,我得掙更多錢,就開始了一邊種地、一邊打工的生活。
網(wǎng)上火了以后,有網(wǎng)友給我留言:“潑天的流量來了,你要珍惜。”我在想,自己為啥火了?像我這樣喜歡去書店的人也很多,可能還是因為外貌上跟“讀書人”有些反差,吸引了網(wǎng)友。大家關(guān)注這個事,說明大家對讀書和知識是很重視的,都希望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,這真是好事!
我的名字里有個“詩”字。祖輩傳下來的家訓說,“言行合法,詩書訓子,義理傳家”,里面的字,就成了不同的字輩。劉家我這一輩有幾十個人,都是“詩”字輩。我想,祖輩們用這些話教育后人,也是一種文化上的傳承,希望我們多讀書、有文化、家風好。
讀書,把自己弄得好一點,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?,F(xiàn)在大家工作都很忙,好像很難抽出時間讀書。但人是有一定主動性的,真想讀的話,總能抽出時間?,F(xiàn)在不光有紙質(zhì)書,還有手機里的書、新聞、短視頻,都能獲得知識。像電焊、砌墻,工友們都可以查書查視頻,怎么量長度、怎么切、怎么綁,清楚得很。讀書,提高了水平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
我今年58歲,孩子也娶媳婦了。生活上他們能照顧自己,我的壓力小多了。不過,活得干,還是有個事兒干著好。讀書也“中”,讀書不光能獲取信息,還能休息放松、讓人心情好嘞!
(本報記者張明瑟采訪整理)
《人民日報》(2025年07月11日 第 20 版)
